每年春节回家,央视都会播放纪录片《记住乡愁》,今年已第三季。耳畔响起雷佳的《乡愁》,心中荡起浓浓的思乡情。片尾曲一直在变,而片头曲却始终如一。
今晚拜见外公,一起看完一集《记住乡愁》,看黄姚镇居民的乐善好德,听他们祖辈流传的祖训家规,突然迫切地想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
父亲姓张,母亲姓王,张王两家的历史,我都想了解。我想探寻家族变迁的过程,以及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中,传承家族文化、维持家族兴旺的魂。
于是在这间温暖的小屋里,今年89岁高寿的外公,雪白的头发,花白的眉毛,不紧不慢地向我讲述着,我从未听过的一些事。
王氏
外公这一脉王氏的起源为某王姓丞相,大约为唐宋时期。
名词“丞相”和“宰相”有区别,但估计外公并不区分。上网查询,唐宋时期的丞相/宰相,姓氏为“王”的有11位(唐5宋6,参见百度百科词条“丞相”)。
外公说王氏起源在家谱里有记载。家谱写着字辈轮次的排列,写着家规家训,想必不管哪个家族,唯有由德高望重的人定下的规矩,才会在家族如此流传。这次回京仓促,但和外公做了约定,下次回家得借读一番以便细细了解。
最初发于山西,后迁往湖北麻城孝感,后转至四川。
此孝感非指目前湖北省孝感市,而是指湖北省麻城市古孝感乡,目前已并入其他乡镇。
麻城是中国古代‘八大移民发源地’之一,是‘湖广填四川’的起始地和集散地”)。“要问祖籍在何方?湖广麻城孝感乡”(《麻城孝感乡 究竟是怎么回事?》)。
网上仍散落着寻找麻城孝感王氏宗族的帖子(如《寻1650年湖北麻城迁入四川广安的王氏家族宗亲》),可惜按外公的字辈和他们并不一致,不是同一分支。
重庆渝中区的湖广会馆,现含一座湖广填四川移民博物馆,距离解放碑和朝天门并不太远,有机会去了解了解那段历史。
外公出生于重庆璧山灯油坪(音)寨子,6岁多时母亲跑回了娘家,就剩他和父亲两人在家。8岁时迁往永川陈食,15岁时被父亲以三担谷子为交换给国民党当壮丁,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二军一三九师四一五团一营炮一排,抗战时还在宜昌打过日本鬼子。
当前正热播的电视剧《宜昌保卫战》,其中用相当的篇幅描写了国民党军队。外公对于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正面战场的贡献是认同的,并为当前国内越来越公开地讲述国共两党共同的抗战史表示肯定。
武汉失守后,以宜昌为中心的战场上,先后发生了随枣会战、枣宜会战、反攻宜昌战役、鄂西会战、常德会战等大规模正面作战(《宜昌抗战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其中有胜有败,有英勇也有悲壮(宜昌沦陷始末),抗战时中国战区殉国的级别最高的将领张自忠就是在枣宜会战中牺牲。
从外公所讲述的战斗时间以及部队番号,推测参加的是1943年的“鄂西会战”,第32军军长宋肯唐,139师师长孙定超,他们后来都去了台湾。
新兵每次吃饭时间不足5分钟,基本都喝含少量谷子稗子的米汤,也不管粥的滚烫。日本投降后一年多,国民党颓势已现,外公想要外逃,但被抓回,肩上被捅了一刀。
外公会感叹始终没想明白一个问题:“以前中国只有不到4亿人口,尚且生活条件这么差,好多人吃不饱。而现在中国的人口有13亿多,生活条件却有如此大的改善。”中国盘子大,经得住折腾,但也不能有大折腾。和平稳定的环境对于中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这样,才有机会迎来发展机遇。
一年后,部队被遣入河南新乡,准备调往北方,但中途被解放军阻击。阴差阳错,外公始得离开部队回到家乡,认识了外婆。
这次和外公只聊到这,这次整理谈话内容的过程中发现所遗漏的细节,下次还待和外公确认。外公感叹现在的记忆力已不如前,以后访谈用录音的形式,估计较为妥当。
以上整理也参考了老妈的记录。本此次访谈老妈并不在场,回来整理过程中被老妈发现,给了我这张曾经和外公交谈时的记录,原来老妈一直记得了解外公的生活历程这件事,感动crying~
张氏
爷爷在我来京上大学后不久去世,很遗憾我无法亲口向他求证,只能凭借我和父辈们的记忆。
爷爷姓张,出生于浙江湖州,后随家人到上海生活。小时候偶尔能听到爷爷用上海话和那边的亲戚通话,也知道爷爷喜欢吃酸甜口味的江浙口味。初三毕业时,爷爷带我和父亲去江浙,让我有机会见到上海的长辈亲戚们。
浙江湖州临近太湖,介绍可见百度百科词条“湖州”。
记得爷爷提到老家名称中带“兴”字,看地图湖州下辖吴兴区和长兴县,具体位置还待和知道的长辈们确认。
抗战时,爷爷参加了“二野军大”,随刘邓大军挺近大西南,这才到了重庆。偶尔会听爷爷自豪地说起这四个字,记得相册中还保有爷爷参加战友聚会时的合影。
二野军大的简介可见此(《二野军大是我军最有特色的军校》),可推测出爷爷17岁左右随军来到重庆。当时的革命青年们,为了祖国建设的前景远离故土,也是让人为之动容。
说到张家家谱,我不记得曾见过,父亲也是,只有寄希望于上海的亲戚们了。听说上海的叔辈曾经寻访过湖州老家,那边还有亲戚健在。
……
有新的资料我会及时补充,希望构建起一大家人共同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