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春节返乡结构设计考察——永川体育中心

没设计过体育场。春节期间路过永川体育中心,觉得蛮新鲜。场外转了一圈,做了一次体育场钢结构设计的考察,在此整理记录。

简介

以下摘自永川区人民政府网站

永川区体育中心位于永川区红河大道539号,于2007年12月建成投入使用。该中心占地面积165亩,建筑高度为34米,建筑面积44000平方米。建有一个能容纳3万人观看的国家级体育赛事的中心体育场和一个能容纳500人观看赛事的室内游泳馆;另建有天然草坪足球场1块,人工草坪足球场1块,风雨门球场6块。

以下摘自百度百科词条“永川体育中心”

永川体育中心占地面积19.47公顷,工程总投资约1.39亿元,是一座规模较大、功能合理、档次较高、环境优美的大型综合体育场馆,体育中心分为公园前区、体育运动区、公园生态区,建有一个可承接国家级体育赛事的2.5万人中心体育场和一个标准游泳馆,配套6块网球场、6块篮球场、4块门球场及相关设施。

此次考察的行进路线按下图(为后文描述方便,命名为“图0”)中16顺序进行,其中13环绕游泳馆,4为游泳馆和体育场的分界处,5~6环绕体育场。
行进路线

设计参数辨识

这次考察的对象,是体育场和游泳馆,它们的钢结构屋面形似一条舞动的飘带,是整个体育中心外形上的亮点。
从简介中可以看出:

  1. 体育中心建筑高度为34m,为高层建筑;
  2. 永川体育中心“体育场”(非“体育馆”)并无异议。《体规》根据室内室外对游泳场(池)/游泳馆进行划分,永川体育中心游泳设施四周并未封闭,但考虑到整个泳池有屋盖覆盖,暂列为“游泳馆”。
    游泳馆和游泳池
  3. 对于体育馆建筑等级:永川体育中心从2011年开始连续承办国际女足邀请赛(国际A级赛事)(百度百科词条“永川国际女足邀请赛”),可推测其定位至少是“举办全国性和单项国际比赛”,根据《体育建筑设计规范 JGJ31-2003》(以下简称《体规》)1.0.7,为甲级体育建筑,根据1.0.8,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100年,耐火等级≥二级。
    市级体育设施规模
  4. 对于体育场能容纳观众数,两处描述有差异,但这正是结构设计的关键点。目前永川城市人口为73万(《2017年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按《体规》3.0.3,适合的体育场规模为2~3万座,游泳馆规模为2-3千座。
    永川人口
    体育设施用地规模限制
    1. 3条中体育场座位约数和报道相符。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2008》(以下简称《设防标》)6.0.3条文说明,“观众座位容量不少于30000人或每个结构区段的座位容量5000人”为人员密集,需确定为乙类建筑。查阅其它新闻报道,推测永川体育中心的“3万人”为约数(新闻报道中为“近3万人”,和2.5万人相符),实际座位数在3万以下,因此以下分析暂不按乙类建筑考虑。按《体规》5.1.1,为中型体育场。
      抗规对人员密集体育建筑的规定
    1. 3条中的游泳馆座位约数和报道不符。目前未找到其余报道能说明游泳馆座位数,但根据当日现场拍摄照片(在图0的位置3观察,下图黄色高亮四边形区域约20x10=200座),座位数远超过500座,和2-3千座接近。根据《设防标》6.0.3条文说明(上图),“观众座位很多的大型体育馆(含游泳馆)指观众座位容量不少于4500人”,因此游泳馆为丙类建筑。按《体规》7.1.1,为中型游泳馆。
      游泳馆实景图
  5. 永川区抗震设防参数为6度0.05g第一组,由《抗规》表8.1.3及条文说明可知钢结构抗震等级为小于四级,“其‘作用效应调整系数’和‘抗震构造措施’可按非抗震设计执行”。

游泳馆

在图0的位置1仰视,可见:

  1. 采用正放四角锥网架。识别:双层,上层(红色)和下层(橙色)均为正放正方形,四根斜杆汇聚到一点。又因上下层正方形大小一致,因此为正方四角锥(否则可能为抽空四角锥)。
    1位置仰视图
  2. 双向网架尽可能让柱与柱直接相连以使传力直接(上图中蓝、紫色虚线),最直接的受力单元则为垂直飘带方向的柱间连接(图0中的绿色粗实线,上图蓝色虚线);
  3. 为屋面造型需求,网架略有上拱(上图蓝色虚线示意)。若造型为平面,大跨结构施工时也应预留适度上拱。另外,《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 JGJ7-2010》(以下简称《网规》)规定了当有排水找坡需求时的处理办法:改变上弦节点小立柱高度、网架变厚度、网架整体结构找坡。
  4. 由于柱位布置受限,角柱并未和边柱布置于一条直线(下图紫色虚线),此时网架并未随角柱发生弯折,仍随大面的正交方向布置。
  5. 屋面覆膜固定于钢条上,钢条与网架间通过球节点上安放的立杆进行焊接(下图红框区域放大)。网架杆件间通过螺栓球节点进行连接。
    悬挑角部网架布置

在图0的位置2观察:
飘带一角下沉,双向网格逐渐在此处交汇收于一点,并通过平板压力支座与混凝土矮墩相连。矮墩下大上小,其中一个斜面与网架面平行,利于将网架推力直接传递至基础。
网架落地连接
螺栓球节点及压力支座

在图0的位置4观察:
分缝处可见游泳馆与体育场屋盖采用了不同的结构形式。想说的是:要分缝就分彻底。分缝处横穿的圆管为落水管,从体育场屋面引水至游泳馆最近的混凝土柱处下落。而在主结构上方用于架设屋面的钢条为薄壁型钢,连接刚度小,忽略其对分缝的影响。
游泳馆和体育场间的分缝

体育场

图0的位置4分缝处的另一侧为体育场,形式和游泳馆完全不同。
图0的位置5为体育场区域分缝处,在此处能观察到体育场结构的两种基本构成形式:以单混凝土柱+钢斜杆为竖向构件的悬挑桁架(下图右);以双混凝土柱+钢斜杆为竖向构件的悬挑桁架(下图左)。再利用布置于内悬挑端部、柱顶、和大悬挑中部的环向桁架将各单榀结构进行连接,形成双向抗震体系,从而构成完整的体育场屋面。下图中:

  • 红色为钢筋混凝土柱,从下方混凝土看台升起;
  • 绿色为悬挑钢桁架,中部铰接于柱顶,根部铰接于钢斜杆顶;
  • 蓝色为钢斜杆,上下均为铰接,下部直接与基础相连。

注:以上及以下在字面上不区分悬挑根部的钢斜杆为受压的钢柱/撑或是受拉的钢拉杆,统一称作“钢斜杆”。
两种基本单榀结构
设计要点如下:

  1. 对悬挑桁架,上杆受拉而下杆受压,若采用单上杆+双下杆方案可以使杆件截面均匀。但双下杆不便于和柱连接(柱截面小于两杆间距),因此采用了单下杆+双上杆的方案。为何没采用单上杆+单下杆?估计是三角形截面较稳定吧。
    单柱受力分析
  2. 对悬挑单榀,无论悬挑大小及根柱远近,中柱始终受压,中柱可保持钢筋混凝土柱。
  3. 体育场绝大部分区域均布置看台座位,为保持视线不受柱遮挡,中柱需布置于看台区域外围,此时屋面悬挑很大且根部竖向构件距离中柱较近,悬挑根部上翘使得竖向构件受拉,因此采用钢斜杆。
  4. 少量无看台的消防通道出入口(平面位置见图0中A、B两处)可将中柱前移,减小悬挑长度的同时也增大了和根柱的距离,此时可考虑采用双混凝土柱。
    消防通道口的双柱
  5. 从结构设计上看,设置双混凝土柱的地方似无必要再设置外侧钢斜杆。抑或为保持外观的一致性,是否所有区域都应采用单混凝土柱+钢斜杆方案?可参考的解释为:能加双混凝土柱的消防通道处同时正好是钢屋面的分缝位置,分缝两端通常位移较大,需要加强,做成双混凝土柱+钢斜杆,增加了超静定次数,刚度更大。
  6. 由于屋面覆膜且看台开敞,因此风力在屋面内外两侧产生压-吸力的叠加导致吸力增大,这在《荷载规范》中有所体现(下图)。当风力产生的吸力大于悬挑重力时,可能导致桁架上下拉压杆及柱所受内力反号。因此在屋面悬挑侧设置拉索以抵抗可能的风吸力(上上图)。
    开敞式结构的风吸力增大
  7. 学习一下钢斜杆顶部和底部的单向铰接节点做法。根据加工的便利程度来决定各连接处哪一侧做单板哪一侧做双板。
    钢斜杆顶底连接做法
  8. 关于结构伸缩缝,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有不同的要求,可见混凝土限制较严。下图(可点击放大):左-高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右-钢结构设计规范。更多阅读可见此文《结构缝分类和设置 》
    高规和钢规对伸缩缝的规定
    在图0中位置4及5两处可见钢结构分缝(照片见前所示),而混凝土分缝更加常见(未统计各处位置,以后有机会补上平面示意图)。可见分缝处为双柱,双柱顶共同托起一榀悬挑桁架。但双柱顶和桁架如何连接?
    混凝土结构分缝
  9. 关于钢斜杆角度:环绕体育场一周,能见到不同倾斜程度的钢斜杆(下图为图0中位置6处),有何因素影响倾斜程度?结合下图手绘示意图尝试解释如下:
  • 钢斜杆与混凝土柱共用基础,可利用斜杆拉力减小中柱对基础的压力,减小基础尺寸;
  • 当钢屋面外围突出混凝土看台边界不多时(左示意图),拉杆力F1小,拉杆截面尺寸小,同时拉杆力的水平分量H1小,基础抗侧设计容易满足。
  • 当钢屋面外围突出混凝土看台边界较多时(右示意图),为满足悬挑要求V2=V1,此时若仍将斜杆底部与柱底相连,则倾斜角度变大,H2>H1且F2>F1,对基础抗侧不利,且可能增加斜拉杆、基础及节点的材料用量和设计难度。
    不同角度的钢斜杆

两处bug的处理方式

以下两处似乎是设计时的遗憾,然而也能将错就错学到新东西。

  • 左:斜杆穿过玻璃挑檐,可见即使有防水处理,密封性也不好。可学到和周边整块玻璃不一样的架设方式。
  • 右:近处斜杆穿过消防楼梯边缘,远处斜杆位于楼梯内部。居然这样也能做?!?虽然侧边有障碍,但将梯梁设置于避开障碍物,周边做成翻边遮蔽梯梁,也能满足要求。
    两处bug

《网规》学习要点摘录

除前几节所述涉及《网规》的部分内容外,此次学习到的以下内容也属于空间网格结构设计需要掌握的基本点,摘录如下:

  1. 不同形式的网架示意图如下(yjk软件自带图片)。更直观的立体图片见《网规》附录A/B。
    不同种类的网架结构形式
  2. 《网规》2.1.2、2.1.7:平面或略微上拱的空间网格结构称为“网架”,主要承受弯曲内力,而对曲面弧度较大的空间网格结构则称为“网壳”,主要承受整体薄膜内力。
  3. 《网规》3.1.8:单层网壳必须采用刚接节点。
  4. 《网规》1.0.2条文说明:**>60m时为大跨度,30~60m为中跨度,<30m为小跨度。**
  5. 《网规》规定了如下要点:网架分类(3.1.23.1.6);不同平面形状、长宽比和支承情况的适宜选型(3.2.13.2.4);矢跨比(3.2.5、3.3.13.3.4、3.4.13.4.3)。
  6. 矢跨比及厚度经验取值:网架矢跨比1/101/18;网壳矢跨比1/21/9不等,厚度可取宽度的1/201/60不等;立体桁架矢跨比1/121/16;立体拱架矢跨比1/31/6,厚度可取跨度的1/201/30;张弦立体拱架……
  7. 《网规》3.5.1:容许挠度及预起拱要求:
    容许挠度及预起拱
  8. 《网规》4.2.4:可不考虑温度应力的条件:构造允许足够的侧移值、周边独立柱支承且跨度<40m、柱顶水平位移较大。
  9. 《网规》4.3:需进行稳定性计算的情况:单层网壳及厚度小于跨度的1/50的双层网壳。初始缺陷分布采用一阶屈曲模态,数值取跨度的1/300。安全系数K根据弹/弹塑性计算机跨度和结构形式的不同可取2~4.2,特定的小跨度网壳可按附录E的允许应力法进行稳定性设计)。
  10. 《网规》4.4:需进行抗震验算的情况:8度周边支承的小跨度网架需竖震,其余≥8度的网架需水震+竖震。7度矢跨比≥1/5的网壳需水震,其余≥7度的网壳需水震+竖震。阻尼比取0.020.03(4.4.10),振型至少1015(网架)/25~30(网壳)。
  11. 《网规》6.3~6.9:安装方法:高空散装法、分条或分块安装法、滑移法、整体吊装法、整体提升法、整体顶升法、折叠展开式整体提升法。
  12. 《网规》5.2~5.8:杆件的连接节点可分为:
  • 焊接空心球节点
  • 螺栓球节点:连接网架和双层网壳的圆钢管
  • 嵌入式毂节点:跨度不大的单层球、柱面网壳
  • 铸钢节点:汇交密集、受力复杂且可靠性要求高的关键部位
  • 销轴式节点:约束线位移、放松角位移
  • 组合结构的节点
  • 预应力索节点
  • 支座节点:分为压/拉力支座节点、可滑移与转动的弹性支座节点、兼受轴力、弯矩与剪力的刚性支座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