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struct zhang 参与的第二个音乐作品《河》——(1)给父母的歌

今年的母亲节,送给老妈(和老爸)一个特殊的礼物——一首参与作词、作曲的新歌,表达儿子对远方父母的思念和祝福。老妈说上次的视频里字太小看不清,今天上午拿到的原版视频,截出了这一版。好歹字基本能看清楚了。
上周水利系学生节的首演,紧接着郑州项目的超限沟通会,几天的紧张准备好在最终有了超出预期的结果。今天周六终于有时间总结下《河》的创作思路和过程,也算为上半年的音乐上的突破做一个小结。另外,创作和排演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艺术和工程上的联系,下一篇会写一写。之后,就可以放心地进入音乐修整期,全力投入下半年的设计工作了。

这首歌以4个段落分别代表了幼儿、少年、大学、放假回家四个时期的家庭往事,表现了子女从对家的依赖、疏离到最后回归的过程。取名为“河”,一方面呼应水利系学生节名字“有河不渴”,二来歌中选取了成长过程中和河有关的几个意向(手、笔迹、围脖、泪水),表达家庭中“爱的小河永不干涸”的主题。
全曲分为4段:

段1

小时候爸爸的手 / 是一条宽广的河/承载我生命的躯壳 / 越过道路坎坷
小时候妈妈笑容 / 是一条温暖的河 / 赶走我黑夜的梦噩 / 抚平心中波折
当我饿了痛了累了 / 我的小河流淌 / (他们)为我湿了衣裳 / 也为我红了眼眶

现在对幼儿时期的印象并不深了。现在想起来有这么几个场景:

  • 某天早晨我坐在“老小学”(不和爷爷奶奶合住之后,我们这个小小的三口之家搬到的一栋3层单位宿舍)的走廊上,爸爸上班前端来一碗醪糟汤圆,叮嘱我小心烫;
  • 某天晚饭后散步走累了,回家路上我骑在爸爸的脖子上(方言叫做“马马肩”),爸爸双手握住我的小脚让我保持平衡,而我在他头顶肆意地闹腾;
  • 某天妈妈自行车接我外出,她在前座唱着欢快的歌,我则在后座紧紧地靠住她,一路上风吹凉爽,娘俩也一路欢乐。现在还记得爸爸的自行车是厂里自己生产的五洲大轮28圈,妈妈是小轮26的凤凰自行车。
  • 以及难忘的每次感冒后被拖到厂里医务室打针的场景,一定有父母陪同,打针时紧紧抓住他们,才会心安。

段1:幼儿时期的家

段2

爸爸的笔迹 / 是条有学问的河 / 行云流水中 / 成为我最初的临摹
妈妈的围脖 / 是条有温度的河 / 可她说更温暖的 / 是有个贴心跟班呢
这时的我 / 是全家的开心果 / 阵阵的欢笑 / 是最纯真的河
多想 / 停在这个时刻 / 永远不分隔 / 时光的车辙却一瞬而过

现在想来,和父母共处最多的就是小学初中了。一直在厂里的子弟校上学,离学校也就十分钟路程,放学按时回家,晚上晚饭后就和他们一起散步,不管冬夏。这确实是段最无忧无虑的时光,也给了我很多美好的回忆:

  • 散步最不能忍的就是口渴,每次口渴就会和父母叫唤,据说后来出了乐百氏和娃哈哈,我就开始除这两种不喝。一个“挑喝”的孩子。
  • 某年家乡开了第一家超市(本地品牌“名豪”,现在还在),从此散步的距离扩展到了超市,每天去超市,看有没有要买的生活品和零食,再回家。
  • 夏天最难忘的就是路边的大西瓜,一家三口都很喜欢吃,散步返程到楼下买一溜西瓜,回家放冰箱,全家人都洗漱完毕后再一起吃,解渴解馋。
  • 爸妈的厨艺都很好,妈妈也会不定期地做些新鲜的东西改善伙食。记得一年暑假妈妈第一次做冰粉和凉虾,由于太好吃,我连吃了三碗,晚上就发烧了。
  • 每天的午餐和爸爸都有很好的分工,我负责到楼下买榨菜,爸爸负责做汤,等我买好榨菜回来开始剥蒜,他再开始煮面,最后爷俩一边吃面一边看午间广东台的体育新闻。
  • 一次在小学操场扫地,旁边技校的学生踢球砸到耳朵,有点耳鸣。回家被爸爸问出原委后,他当时就带我到学校和那帮人理论。还好耳朵没有大碍,不过现在想起来都很温暖。

段2:少年时期的家

段3

告别故乡的家 / 陌生的我孤单害怕 / 电话的倾诉里欲言又止啊
家书的笔迹没有父亲痕迹 / 寒冷的夜里爱的围脖在哪里 / 在哪里
我找到了新的家 / 兄弟姐妹一起长大 / 为自由 / 为梦想 / 要勇敢地去飞翔
记忆中童年小河渐渐干涸 / 离开爱的河港 / 我能否 / 还能否 / 返航

高中之后离家住读,第一次感受到了和家的距离。有了学校的集体生活,在新的地方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大家一起成长,不可避免地相对减少了对父母的依赖。虽然每周都和家里电话联系,但只是惯例性的询问和回答最近的学习情况和餐食冷暖。没有了我的家,高中三年里也出了一些动荡,毕业之后才逐渐了解。即使这样,他们也每个月来一次重庆主城,带我去心心念的解放碑看高楼大厦,带我吃喜欢的火锅。高考前夜,他们都搬到这边陪我一起度过这个重要的时刻,高考完,再和我一起庆祝。每一个重要的时刻,都有他们在一起。
大学到北京之后,我又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从空间以及心理上,和家的距离感更加明显。心中迅速被新集体和新事物所占据,想必好多人都有这个过程。以至于现在回想起来,大学期间和父母的回忆,似乎还没有小时候朝夕相处时印象深刻。因此就在歌里提出了“离开了家的港湾,久了,还能否找到从前家的感觉?”这样的疑问。

段3:大学时期的家

段4

当我回到了家 / 爸爸双手接过行李啊 / 妈妈脸上美丽的笑容 / 是否还和童年一样
他们不一样 / 他们不一样
爸爸双手岁月留痕 / 妈妈笑声沙哑蒙尘 / 挡不住时光的年轮 / 一圈一圈兵不血刃啊
字帖藏在抽屉中 / 围脖压在衣橱中 / 还是这个家 / 我要更珍惜啊
爱的小河啊 / 永远不干涸

最后一段则是解答。“失去了才会懂得珍惜”,真是一句真言。
大学时爸爸出差出车祸,而研三快毕业的那个春天,生日前夕得知妈妈生病,过了最难过的一年生日。好在几经波折爸爸妈妈都完全康复。但从此,家里人都互相倍加珍惜彼此。直到现在,隔一两天就会和他们通话,也从此体会到了什么叫“甜蜜的唠叨”。
家里的真实生活中,倒不会出现歌词里写的因为发现爸妈老了而伤感,而是直接到了最后一个阶段,我们都互相看开了,人的自然生命历程一定是逐渐衰老,阻挡不了,而我们这个小家里的彼此都知道互相关爱着对方,互相包容和体贴,珍惜每次相聚,这就够了。偶尔回家,我会打趣地让老爸老妈帮我看有没有白头发,他们则大笑着取笑我还这么年轻。但他们却会主动叫我不要老“仰望星空”,因为一抬头额头上就会出现“抬头纹”。这些都成为了现在每次回家晚上和他们外出散步的谈资,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每天晚饭后一家人欢乐地散步的时光。

段4:现在的家

创作过程

真实地体验了艺术来源于生活。曾经尝试过其他主题,但直到回到这个关于家的主题,下笔才觉自然。如朋友圈所写,得到了小时候写十年作文都从未感受到的“我手写我心”的深刻体验。经历了一次主题的重大调整,经历了灵感闪现时的兴奋,也和大家一起经历了ddl后的仿若重生。整个过程、最终的作品和演出都有遗憾,但朱总老说,遗憾让人进步,那就让我们期待下一次的进步。
在此记下此次创作的全过程:
【02.27】学期初声部长会,决定争取参加水利系学生节,雅祺帮忙联系;
【03.31】突然听说4月9日二审,考虑时间紧张,想用一首学过的曲子(当时以《下一生》为范本)填词进行再创作。为配合活泼的主题,想到了前年的《李霸天》,遂有了“学民”的构思。
【04.05】《学民》初成稿,段四仍为蓝精灵创意;
【04.08】排练完回家路上灵感第1次爆发,哼唱录音回家整理出学民的副歌,完成整曲填词,遂有信心第二天的二审上台;
【04.09】上午和天行、原妈完成排练并添加小段合声和打击(1个多小时完成确实高效),12点走台得到学生会认可;
【04.14】在给钧哥看完《学民》后,得到主题和歌词违和的反馈,自己也赞同,遂打算调换主题。当晚灵感第2次爆发,完成《河》的整体构思,得到钧哥肯定;
初版歌词
【04.21】灵感第3次爆发,完成段1和4的旋律,配合学民的副歌到现在的2、3段中,整曲旋律基本完整。晚上去国音院和斯指的第一次接触,斯指开始写合声和配器;
【04.26】在18日女声排练后,反应曲子不如《学民》欢快,主题显沉重,是否考虑要换回学民?而三审时间表此时已排出,斯指也开始写合声,时间紧,需尽早完成决策。晚和旭乔沟通作词中的不足,给了许多中肯的意见。
【04.27】去学校聆听天行的意见。我最倾心的还是《河》,但也做好了全情听取天行意见的准备。我相信他的音乐感觉。那是难忘的一晚。我清晰地记得,起初我没有告诉他我的想法,只让他看了两版谱子,然后问他会选择哪版?我俩足足安静了一分钟,不动也不说话,然后他告诉我,觉得《河》更好,因为我们唱歌固然需要带给大家欢乐,但如果能让大家记住点什么,那会是更好的歌。当时真是百感交集,知音难觅。
【04.28】一大早,天行很霸气地扔给我一段极有乐感的旋律(听说熬夜到4点),听后觉得非常适合段3的主题,正好当时的段3和段2共用类似的旋律,替换掉之后可以使整曲更丰富。而我则在当晚就很顺利地完成了段3的填词;
【05.01】和天行尝试写合声,发现绩点不够;
【05.03 & 05.05】劳动节假期的2次排练,人数不太齐,特别第2次排练没有女生到场。斯指各种课程大作业,晚上还要编曲,发现他非常疲惫。开始担心5.6的三审。当晚和众位男生声部长仔细地分析了现状,决定只由声部长去三审,但一定要争取到杨老师的支持。杨老师毫不犹豫地说可以来,大石头落地,开始放心地招呼大家部署如何准备第二天的走台。
【05.06】晚声部长排练1小时上三审,反响不错,我仿佛看到了最后演出成功的雏形。
【05.10】斯指完成全曲的合声及大提琴配器, 并邀请喻作加入钢琴配器。
【05.11】最后一次排练,第一次感受到了段4钢琴伴奏带来的感动。
最后一次排练
【05.12】演出前彩排时,趁斯指还没到学校,体会了一下作为指挥的幸福,如此清晰和平衡地听到各声部的合声。晚9点半,演出,小bug不断,但也有惊喜。演出完走到楼下,安静地坐着望着明亮的星空,认真地听了一遍录音,心想:终于结束了。

致谢

这是宝宝团建团以来第一首完全由宝宝团成员自己作词、作曲、编曲、配器并完成首演的作品,很荣幸能参与其中贡献力量。讲真,正式的排练只有3次,大家还是蛮高效的。当然最后的作品和演出都有各种遗憾,只有下一次演出再改进了。在此感谢父母,并感谢为词曲创作和演出付出的大家。

  • 感谢斯指和喻作的编曲和配器。没有你们的这些工作,这首歌一定达不到如此超出预想的效果。但希望你们不要怪我这么迟才定下词曲,而后又不停地催稿。记得5.5晚合排时斯指不停地揉眼睛打哈欠,但还在坚持。同时也感谢你们的鼓励,以后有机会,一定会再次尝试“我手写我心”,这个创作的过程是享受的,不断惊喜地发现突破了自己。
  • 感谢天行的合作作曲以及拍板。在同年级团员中有着最好的乐理和乐感,有着不输于其他人的责任心和热情。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在二审前找你和原妈一起去走台,又会在之后做出是否要改变主题的决定之前,专程去学校认真地听取你的看法。你作的段3旋律非常棒,用到3/4之间的大提琴尤其感人,真是“后生可畏”。
  • 感谢原妈和杨老师的大力支持。原妈一直说感觉自己似乎帮不上什么,但反复和你说过,你最好的技能是合作技,我们能做好的,你不一定能做好,反过来你能做好的,我们不一定能。原妈提供了超一流的后勤保证,提供了最好的备谱服务,招呼得了男低众干将,得到了一个有凝聚力的小集体。你每次排练都等到最后我们走完了才走,更是在二审时主动说想一起去,你的打击让我和天行不孤单,让走台增色不少;杨老师则发挥了一如既往的定海神针的作用,排练和演出自不必说,最感动的是上一节说到的三审前夜。不过还是祝愿来年女生增色,减小您的压力。
  • 感谢雅祺、元标、雨桥以及水利系众友人。有了元标和雅祺的沟通才有了这次演出的机会,才有了给力的大提雨桥演奏,以及为完善最后的演出效果所做的ppt的提升。希望下学期招新能如愿有水利系新团员加入壮大宝宝团。
  • 感谢钧哥和旭乔对主题把握和作词上的意见。你们的质疑很有艺术水准,让我思考如何改进,也确实让曲子更完整、有可唱性和可听性。虽然目前的版本远没有完全解决你们的疑问,但也是迫于时间和我的学识所限,恳请包容谅解。
  • 感谢冠杰、胜寒、茜姐在现场的见证。没有冠杰关键时刻的出现,就没有如此流畅的ppt播放。没有两位即将毕业老团员的见证,演出的夜晚似乎会少了什么。
  • 感谢所有上台演出的合唱团宝宝。有4位第一次在这里演出的宝宝,剩下除了我和杨老师,也才是第2次站上这个舞台。一年的合唱团经历,你们创造了这一波团里的上升期,未来的路,咱们还要加油一起走过,期待创造新的历史。
  • 最后感谢邓指。致敬!没有您埋下的合唱的种子,也不会有创作此曲的原始土壤和勇气。

放一张演出镇楼图,祝宝宝团越来越好。
演出后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