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节演出后紧接着郑州项目的超限沟通会,几天的紧张准备好在最终有了不错的结果。端午放假再说《河》,为上半年的艺术上的任性作结,记下创作中的感悟。
关于创新
去年7月去深圳拜见邓指,记住了一句话:不管做什么,创新最重要。
寒假回家和创业的表姐聊了一下午,记住的也是:人不要自我设限,没那么多不成之事,事在人为。
这些话时常记起。当我遇到选择,会自然地以此为标准。
宝宝团今年8岁,有13年《青春痣》的鼎盛,也有谷底。人生起伏是常态,组织的发展必不总是一帆风顺,当平稳心态。总结经验,建章立制,让发展有迹可循,算是防守;而创新发展形式,则是进攻。所以这次走出土木演出,是扩大宣传,丰富团员来源渠道;所以这次要自己写歌,让表达的情感更贴近生活,让音域和表演形式更适合团员特点。去年底对《silence》的改编开了小头,今年想要突破,从起初打算在《lilies》重新填中文词演唱,到后来索性步子迈大一些,从头写新作品,激励我的,就是上面两句。没填过词,没作过曲,没试试怎知不行?人生中的第一次多了去了。没创作过,不要紧,也唱了那么多年了,好歌还是能分辨的。现在想,多亏了这次的实践,为以后的艺术创作和工作生活都打开了一扇窗。那些看似很理想化的话,有时觉得站着说话不腰疼,但真的努力,就可能成真。
三月设计郑州项目的大跨转换时,脑中想的就是“不怕创新,不怕麻烦”。从单向梁式转换到变截面双向梁式转换,从斜柱转换再做到现在的桁架转换,还是有很大的好奇心去尝试没做过的方案。搜集论文,反复计算,争取把每种方案都推进到相对深入的层次,从而更准确地把握设计细节。去年年中总结的文章里就说过,希望今年做一个有特点的项目。郑州项目,最有特点的就是这个转换,当然要珍惜机会。不怕做出花,有底气的创新才显示出成长。怕做得平庸,怕毫无设计感,那才是对项目的巨大浪费。在消化院总及领导们的意见后,桁架方案逐渐成熟,在上周得到了超限专家组的认可,我想这也会成为对工作中继续坚持创新的激励。
关于灵感
以前听说,艺术创作需要灵感,觉得很抽象。实践之后,感到的则是灵感闪现时的无比兴奋。
- 曾经,《学民》的段2始终写不出满意的旋律,而第二天就是二审节点。周六排练完回单位加班路上,随口哼出的旋律居然让我从午间困意清醒,于是真的出现这一幕——停下单车,用手机录下唱出的旋律。我明白了,灵感(机会)可能不经意出现,要随时准备好抓住它。
- 在得到钧哥的“《学民》主题欠妥”的反馈后,很快就想到了家的主题。一晚上写出《河》的故事框架和主要歌词。如何表达对家庭的情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件事,往年的学生节也想过唱有关家的主题的合唱作品,这次正好实现。我明白了,我们要有一些想要实现的事。即使长期没有付诸实践,但只要时机合适,推进速度可能比想象中快很多。
- 起初创作《河》段1的旋律也很纠结。和斯指约定写合声的前一天,忙乱抓瞎之际在网上胡乱搜索“如何快速作曲”的字眼。尝试着科普贴里的“鱼咬尾”、“音符要有一定起伏”等原则,在钢琴上随机地敲击着键盘,突然惊喜地捕捉到一个合适的片段,演化成了一个让我能想起《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的片段,最终顺利地发展出了整段旋律。
我又明白了,门外汉所说的灵感有时会是一门成熟的技术。觉得是灵感,只是因为对规律的乏识。掌握得越多,产生“灵感”的几率也就越大。所以也在反思,为什么起初给施院汇报转换的时候,施院很自然地会问有没有试过桁架转换?为什么总院评审过后,猛哥很自然地会问有没有试过变截面双向转换?设计是个何等靠经验的行当,积累越多,不是说灵感的空间越少,而是产生的灵感会越来越变得常人难以想到,而这就是独创。
关于积淀
出于对彩虹合唱团进行学习的初衷,创作前期曾反复聆听了他们几首大热作品,作品的创作和演绎确实很有讲究,曲子的变化和各段落想要表达的情感相得益彰。也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金大师的几个作品之间存在着联系,比如“快意飞马”这个词被多次使用,《掏空》里有《士超》的旋律,最近的《美凯龙》也有《指南》的旋律。可以说,做出了一个好作品,以后在合适的地方可以多次“致敬”。PS: 最近看了网评很高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发现《美凯龙》、《指南》共有的那段和《汉》里的某段有相似的动机,也是有趣。看来大热的东西,有其共通之处。
想到郑州项目,老外的建筑方案为什么会被甲方看重?因为人家是几十年积累沉淀的结果。这次的方案,和大连城堡、珠海横琴湾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外方就是这样小改小改,讨着甲方的欢心。像中国制造,学习国外的多快,高铁发展多块,但建筑设计领域,为什么国外方案还如此吃香?想来还是,国内的积淀不够。什么火做什么,老调整发展方向,不够专业不够坚持。院里鼓励专业化发展,我觉得很对,初期需要上层多协调支持,但长久会走得通畅。选定好方向,一定要坚持,别内耗。
忧心之处还在于设计行业的发展。从前年开始,各方开始看衰,到去年不断听闻有人离开,再到今年周围的人开始离开。我不认为这个领域没有专业人才的用武之地,但设计行业在现有设计模式下,其本身已经承载不了这么多专业人才,而大家也用各自的方式实现了对专业知识的再利用。洗牌的过程可能很长。21世纪初期计算机行业由热转衰再到现在的大热,靠的是其能渗透进各行各业广泛而深刻地创造价值,而我们仍在自己封闭的圈子里“等待”着外界的革新。要主动拥抱其它领域,依靠新技术,实现自我的蜕变,甚至主动渗透入其它领域,才能创造出高一量级的价值。
关于总监的角色
一个音乐作品完成演出,需要作词、作曲、编曲、配器、指挥、伴奏、演员等角色的共同努力,就像建筑作品的诞生,离不开建筑、结构、水、暖、电等专业的通力合作。术业有专攻,大家在自己的领域做着擅长的事,达到各自部分的最优,而制片人/艺术总监/设计总监则可凭借他们的全局把控来达到整体最优。
《河》的创作,让我从专业外体会到了建筑领域设总的辛劳和重要性。要公允,要讲求工作能力的全面性,思考判断重于处处实干,该妥协的要妥协,该坚持的要坚持。
进度上,在学生会、斯指、喻作、天行、团员之间进行协调,只有我一个人清楚各方的进度要求和大家的实际进度,只有我一个人能在所有人之间建立联系,那么我就必须承担起这个责任。提前一天让天行和原妈准备二审,提前一天让杨老师和声部长们准备三审,提前一周给指挥定稿的旋律而一周之后就要合声和配器,非常压迫大家,但从我的角度来看,只能这样安排,才能刚好让这支队伍有惊无险地度过每个节点。好在大家太给力,也没计划之外的突发情况。所以在这之后我知道了,为了整体的利益,有时候需要暂时牺牲团队中个别成员的利益,或者那个人就是我。如果是别人,我会让他们在付出汗水的同时,看清咱们共同前进的方向和最终的目标,明白付出的意义,同时在事后给予他应得的利益和荣誉。如果是我,则反过来试着理解,而后至少给自己一个大大的奖励。
质量上,主题构思在我,那我也就有责任向参与创作的大家清晰地解释段落划分和情节发展。相比于自己写出好的词、曲、合声、配器,我更重要的工作是向其他人描绘好各自的创作目标,并判断其他人写出的部分是否都能为设定的主题氛围服务。当不能满足要求时,我要想办法让当事人明白这部分为什么不能满足整体要求,并且怎样才算是满足要求。当我经历了天行的段3的惊人创作,并现场感受了斯指和喻作对作曲的信手拈来,我真的对十周年信心倍增,因为大家的理解能力和相互间的默契配合已经得到了验证。缺少的只是一个蓝图。虽说蓝图难觅,但至少比各方面都心里没底要靠谱得多啊。
有时候会觉得,有人带是幸福的啊,跟着指引向前走,承担自己的小责任,而享受团体成功的欢乐。而现在觉得,做一个能力、品行和职责相称的负责人,真是幸福啊。自己得到最大的锻炼,感受别人感受不到的酸甜苦辣,同时也看到每一个人在奋斗中成长,并在最后各自分享团体成功的喜悦。
以后在多一些领域争取一些做总监的机会吧:)
先写这么多,找机会再补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