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和小伙伴们看了《芳华》,旁边的90后小伙伴哭得稀里哗啦,可能不同年龄的人都会在里面找到不同的代入感。
回家的路上,碰巧在微信群里碰见姑爹一家,我说姑爹姑姑可以一看,因为他俩相识于知青路上,都是在那个年代有过故事的人。但我建议他们可以选在节后,因为怕看完心里沉重。
姑爹告诉我:“欢欢,旧与新总是相向而行的哟。[微笑.jpg]”
我说:“这是不是就像每当到了快过年的时候,大家都喜欢总结和回忆过去?”
姑爹答到:“就是的啊。”
恍然大悟。
事物的发生与发展总是伴随着两面,有白既有黑,有悲伤就有欢乐,没有沉重作为对比,大概就不知道什么是释然。只有坦然地接受生活中的一切,才会平静地面对过去看似不如意的人生。过去的不如意,衬托着现在的幸福。而现在的不如意,恰似等待来日厚积薄发。反之亦然。
感谢姑爹的年末点拨。
也因此,年末要写点什么,如往年。
《芳华》中打动我的场景之一,是舞蹈出身的何小萍在精神失常后,在观看曾经所在的文工团演出熟悉的《沂蒙颂》时,不由自主地走向门外,以宽广的草坪为舞台,在月光下陶醉地独舞,投入且感人。她是热爱舞蹈的,虽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继续从事下去,但相伴多年的东西磨灭不了。同样处于美好年华的我们,是否找到了自己所钟爱的事业?是否足够地投入其中?是否多年之后能留下点什么,不管是在世间还是在自己身上,从而当我们向别人说起现在的自己的时候,能无愧地说我对得起这段青春岁月?
对旁边的小伙伴说,如果以后我有个什么了,听着合唱团唱歌,我一定会有反应。
小伙伴言:“画图画疯了。”“大家都年轻,前面的路还长着了。”
人生是还长着了,但也许不久之后路就不同了。《芳华》里刘峰和何小萍在文工团的时间也就仅仅几年,而后被迫纷纷去了别的地方,伐木工或是上战场。对我,前年、去年和今年所从事的不同的设计项目,合作的小伙伴离开了一个又一个,大家的发展道路不都一直在变化么?没有永恒的不变。变与不变,就像旧与新的交织,总是相伴相生。所以人生苦短,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或者勇敢地去追求渴望得到的。
坐火车时,喜欢看着旁边的铁轨,不断地分岔、交会、再分岔、再交会,自然而流畅。我永远盯着的是窗户旁的那一段,不知道何时会遇到下一个分岔口和交会口,而正在乘坐的列车也不知道何时就会转弯,只是在每一段直行的铁轨上,火车都快速向前奔着,最后到达终点。同样,在每一段人生道路上,纵使看不清漫漫长路归于何处,但我们都尽力前行,终有一天会到达人生的目的地。
工作
这一年主要做了郑州项目,附带其它项目中的部分工作和施工配合。经历了中庭大跨转换结构的方案比选、结构超限、结构优化,被边改方案边设计边报审边施工所烦扰,也经历着各方面均衡的锻炼。
印象最深的几个场面:
- 8月中第一次把大模型拼完整,负责人发的一条票圈,激动又略显无奈。当时还不能完全理解这种心情,现在想来,可能是项目前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后再看到成果时得到的释放吧。早晚,我应该也会有这样的时候。
- 向实习生和新员工传授结构计算和制图方法,遇到模型或图纸反复出错时自己会心烦,但若想起当年的自己,就释然了。设计行业近年行情低迷,我问他们为何选择做结构设计,答案都似曾相识。既已选择,都很勇敢,那就好好干,祝你们早一天出人头地。这个行业需要高等级人才,多想让他们快些成长,那自己就再多点耐心吧。
- 8月底第一次出图,项目组4人在12点打完图后,楼下偶遇建筑专业小伙伴也正忙活完,一行人开心地合了个影,场面令人难忘。不管是小到设计项目组,还是大到公司,只要看到共处的大家都朝一个方向努力,不计较小的得失,都有同样的干劲,心里就觉温暖。这种感觉以前不觉得,大概是才入职时加班太多,导致缺乏和人接触时的敏感性。现在能更好地掌握工作的节奏了,多了些生活的洞察和思考,也就能领悟到了。
专业兴趣
- 除了工作,第一次有资格参加注册考试。半年前的备考经历现在仍然难忘,那些加班后回家就开始乐呵呵看书的日子,那些周六日回学校自习室乐呵呵做题的日子。乐呵呵这个词当真不假,每当看到的东西能联系上以前的工程,就像发现了新大陆般兴奋。虽然出成绩还要等待半个多月,但不管如何,这段经历都对我产生了积极影响,重建了对专业的兴趣。考后仍然保持着看书的习惯,从程懋堃大师的大作,到后来参数化设计的书,从前人经验的积累,到后人新技术的创新,都让我感到专业能力的匮乏。继续补齐专业能力的缺陷,是今后要长期努力的方向。
- 结识小i是本年度中的一个小惊喜。年中时看到朋友分享的istructure的文章,回看了几篇,专业又有系统性,以为是挂靠某组织(如建筑结构)的公众号。直到7月偶然加了鼓手,才发现公众号全由3位结构工程师运营,且全凭个人兴趣和对专业的追求。我很汗颜,也惊喜于在工作之外遇到这样有追求的同龄人。三位志同道合的设计师共事于一处,周围想必有着很好的合作氛围和顺畅的发展空间,这不容易。鼓手给了我介绍FRP材料的机会。考完注册后的第二周,完成了推送稿。那个周末,我看到了好友的转载和领导的赞助,也看到了读者的致谢;11月,鼓手告诉我,阅读量破万;三天前,看到了小i的年度总结,每周一篇干货,总共52篇,不食言,是真爱。坚信,以后会有合作,下次去上海,一定相见。
合唱
- 5月的演出是团里新开辟的战场。踏出土木系学生节的第一次亮相,既想满足主办方对主题的要求,又想传递我们的价值观,便开始了曲目创作,即使团员当中没人有过如此经历。初生牛犊不怕虎?为了团队需要,干一票又何妨。
《河》是一首写出从小到大经历的歌,对家的依赖、疏离和回归,得到了强烈的“我手写我心”的体验。现在看来,和天行作词作曲,由斯指、喻作进行编排的创作团队,以及整个创作过程和结果都很难得。虽有小遗憾,但如朱总老说的“遗憾让人进步”,那就期待下一次的进步。
还是要说,创新是属于我们的永不过时的能力,它能让我们区别于其它团体,被大家记住。因此次演出而与几位合唱爱好者相识,下半年团里多了好几位优秀成员,明年继续在这里演出也有了保障,这些都是上半年的奋斗所换来的。这样的主动出击,充斥着青春的热血,曾经的深夜创作,也都化为了热血的标记,我会记住这段时光。 - 下半年,钧哥即位,几位骨干也更加成熟,优秀新团员的大量加入,带来了团里的高速成长。感谢的话说得太多,在这里说点别的。
如何长期维持团队成员的稳定性?这是个主观题。比如优秀的指挥、比如好的选曲,都是让团员留下来的理由。但我觉得最本质的,是不断给予团员成长感。让他们见识到略微超出他们现有视野范围所及的事物,或是承担略微超过他们能力范围的任务,团队组织者要有能力、有意识,甚至是刻意地,为成员提供这种锻炼的机会,让他们时刻从本次活动中得到收获,同时形成对下一次活动的新鲜感。
也因此,本学期团里有针对性地对团员进行培养,从参与电影片尾曲录音、参加电影开机仪式演出、联合北大附中举办音乐会,到培养学生指挥、尝试小合演唱、增加box人声伴奏,都是这样的尝试。看到每一次活动后的夜里,朋友圈被刷屏,想,骨干们一定也都看到了,大家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其它
- 春夏秋三季的锻炼卓有成果,跑步成绩从14分45秒提高到了12分56秒,打破了本科最好成绩。冬季归于休养,更待来年重启。
- 年末赴温暖的南方参加了阿秘的婚礼,头一次为同学做伴郎,怕不是因为周围同龄人都成家,伴郎不好找?[偷笑.jpg]吃了最地道的柳州螺蛳粉,也见到了许久未见的同学和师兄师弟,同一桌中还有3位在做结构设计,其余都在地产。做设计的大家,心都算坚定,未来看我们的。
- 今年为家人做的最自豪的事有两件。一是添置了冰箱、手机、放音机、皮带等众多物件,并且成功让父母感受到网购的物美价廉,为以后继续为父母网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偷笑.jpg]儿子游于远方,能为父母尽量做点什么,都是幸福的。二是长久以来怂恿老妈记录下外公往事的行为终于有了实质性收获,经过老妈的多次采访和总结,形成了《关于父亲的故事》手稿。考完注册后,我将其整理上网,让其他亲人们也能看到。老妈说,姨们是不能多看的,因为小时候家里苦,看时会想起年少时的经历,想起小时候父母们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倒是外公,讲起这些经历时,尤为平淡。这是他和他们那辈人的青春岁月,无论苦痛或是欢乐,如今都成为心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时光让他们已经能坦然面对。就像《芳华》结束后,大厅回荡着片尾曲《绒花》,眼角出现一对老人,面带微笑地等待着字幕结束,不急不慌。
愿现在的我们,心中能涌起激流;愿多年后的我们,能毫不费力地拾起如今这段芳华。